课堂直击丨哈罗海口探月计划,从电影院走到实验室


一切的开始,始于一场电影

还记得《独行月球》中那些奇妙的月球场景吗?

大小不一的陨石坑和金刚袋鼠偷吃的压缩饼干……

承载人类梦想的月球旅行,碰撞传统佳节的中秋体验, “探月”主题课堂的灵感就在此时迸发!

在这一周,

高年级师生开始了一场关于月球的学习,

领略月球探索的无穷魅力。

“探月”主题课程以独具哈罗特色的双语教育为角度出发,将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多个学科都融合在一起,一个主题之下,孩子们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而学习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探月”主题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哈罗海口的老师们又如何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呢?

生物

自制月饼测量能量

动手动脑趣味无限

在探月主题生物课中,以《独行月球》中的“太空食品”为灵感,学生们一起观看了神州十一号宇航员在在太空种植生菜的视频和飞船发射的准备过程。什么样的食物才能成为太空食品呢?Y9/G8的同学们一起分析太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计算太空食物中的能量。

在制作月饼时,对营养元素的讨论难度一步步升级。

糖、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当老师再问起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时,一个个正确的答案脱口而出。

化学

向宇宙深处探知

火箭绝不只是“酷“

在《独行月球》中,撤离月球时,一座座火箭拔地而起的壮观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如何制作属于自己的火箭呢?火箭发射的燃料和化学息息相关,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决定用水作为“助燃剂”,来带领同学们动手自制火箭。并向同学们普及了助燃剂、发射角度等对火箭射程的影响。

课堂开始,老师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水火箭”的制作原理。“水火箭”是利用旧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组装好箭体、箭头、尾翼,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达到一定的压力后,利用气压将瓶塞崩开,喷水产生的反作用力将火箭送上天空。

组装完毕,同学们把愿望写在火箭上,来到操场准备发射。

 “三、二、一,发射!”“嗖”“嗖”“嗖”一个个水火箭相继飞上蓝天, 飞上天空的,除了手中小小的水火箭,还有我们大大的“探月梦“。

然而,火箭绝不只是酷而已!也不止于一堂激动人心的体验课,我们的生活受益于火箭的勘探。随后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火箭对天气预报、卫星定位,土壤成分分析和地震救援的帮助。

地理

知晓地月大气差异

眺望更辽阔的太空

来到Y11/G10的探月主题地理课,这一节“探月“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对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影中,月球被大量小行星“π”所产生的碎石所冲击,在月球表面形成了很多新的陨石坑。而在影片最后,独孤月将小行星“π+”爆破后,地球也被其所产生的碎石所冲击,但是为什么在地球表面却只是形成了大片的流星雨?

从这样一个影片细节的切入,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大气的保护作用。

由于月球表面的缺乏大气层的保护,因此陨石碎块可以直接冲击月球表面;而地球有很厚的大气层,碎块在穿越大气层时因剧烈摩擦引起燃烧,形成了梦幻的流星雨。与此同时,碎块也大大变小,从而降低了地外天体对地球的冲击。

通过一个一个和电影有关的小问题的探究,学生们在对电影细节的探究中学习了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保护作用和大气对地表的塑造作用。老师带领学生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对月球的疑问。

物理

丈量知识的长度广度

探月的脚步不止于此

在电影中,独孤月借助专业扎实的航天物理知识才得以改造各类飞行器带着金刚鼠离开月球。

因此在“探月”主题物理课堂中,养成扎实的物理知识和精确的计算方法成为主题。借助电子天平和长尺等一系列测量工具,Y8/G7的学生开始学习测量物质的质量,长度,学习单位换算和误差的概念。

课堂上大量有难度的提问练习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加深对月球上的物质的理解,让看似遥不可及的月球,奥秘就在我们的课堂中。

“探月”课程不是简单的学习拓展与延伸,也不是赋予它某个学科的特有属性,从物象到意象,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倾听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延续哈罗全人教育的理念,我们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更加紧密地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乐趣的同时,揭秘未知,探索科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融合各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特点提供了可行性。它有助于培养那些真正重要的、可转移的技能,例如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并且会在一个人的身上持续发展。因此,在哈罗礼德的双语教育实施中,我们努力创建真实情境,并鼓励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学科思维,目的是培养出一批真正热爱探索,善于思考的研究者。


 杜老师,全校双语教育总监